天富施工_自动驾驶为何如此烧钱?毫末智行、百度等企业距离盈利还有多远?
在前不久,毫末智行以10亿元的A股融资,在2021年年末为企业发展史画上了浓烈重彩的一笔。同时,也借助美团、高瓴、首程等知名投资方的持续看好,成就了其行业独角兽的荣誉。
值得注意的是,包括这笔融资在内,2021年毫末智行一共进行了三轮融资,全年融资金额已然超过了13亿元。而且仅在2月份前后相隔10天左右,就完成了来自老东家长城汽车的第一轮融资,以及同样由美团、高瓴等领投的第二轮融资。
如此频繁的融资动作,固然是彰显了毫末智行的行业潜力,也表明了资本市场对毫末智行在自动驾驶领域的肯定。但某种层面上,也说明了这家新晋独角兽,始终都存在着巨大的资金需求。
这不得不令人产生疑惑,虽然名为“毫末”,但实际上出身豪门、有长城汽车做背书的毫末智行,难道已经开始缺钱了?
而想要在短期内盈利无望的自动驾驶赛道中取得领先,又究竟要烧掉多少钱?
“缺钱”的企业,不仅只有毫末
对企业而言,融资的主要作用不仅仅只是用于企业的扩张,更多的还是偿还债务、维持现金流等等,更具有现实意义的层面。
为了合理控制利息、额度,以及节省时间、沟通等成本,对想要维持正常经营发展的企业而言,并不会被动地在缺钱的时候进行融资。在营收数据良好、市场反馈趋向正面的时候,进行主动融资,往往是一种更加常见的运营方式。
考虑到在2021年年末的分享会上,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所透露的,去年整年的公司营收达到数亿元。再加上毫末智行的无人物流配送业务,在与阿里和美团这两个大客户的合作中,也有着“小蛮驴”和“魔袋20”的出彩案例。
由此可以认为,毫末智行的资金状况和业务板块都趋于稳定,去年频繁的融资行为,是基于企业发展和业务需求所引发的主动行为,而并非因为字面意义上的被动“缺钱”。
车智驾认为,真正让这一家极具潜力且营运正常,没有任何资金短缺迹象的企业进行频繁融资的理由,还是在于正处于商用落地测试期的自动驾驶。作为一项尚处于L2级普及期,还无法真正意义上实现AI操控的年轻科技,所需要“烧掉”的资金,委实是太多了。
就比如,目前在自动驾驶技术研发中最舍得“烧钱”的企业——百度。百度CEO李彦宏在今年4月份对媒体透露,仅是2020年一年,百度在自动驾驶的研发投入就达到了200亿元,同时类似的投资行为还会持续10到20年。
尽管由于公司体量不同,彼此所钻研的技术层面也各不相同,不同的企业在自动驾驶研发商的投入也并不在同一个水准之中。但依赖于融资的“高投入低回报”,仍旧是当下自动驾驶的行业共识,想要在自动驾驶的赛道中取得长期领先,每年200亿元,或许也只是交了入场门票而已。
这一点,从大部分细分市场中,占据第一梯队的自动驾驶相关企业近些年来频繁的融资动作,就能看出一二。
自动驾驶相关细分市场中,融资次数最频繁、金额最高的,莫过于无人出租车、无人小巴等乘用车领域。
例如和百度联手推动国内首个区域无人出租车商用落地的小马智行,在完成2020年共计超过7.2亿美元的融资后,2021年还在此基础上完成了C+轮融资,追加收获1亿美元。
而在Robotaxi无人出租赛道中紧随其后的文远知行,则是在2020年由宇通集团领投2亿美元后,今年完成了连续三轮融资。除去年末的第三轮融资金额暂未披露外,前两轮融资共计4.4亿美元。
其次,应用于封闭环境专业商用场景的矿山、港口自动驾驶,也是融资行为较为集中的领域。
其中的头部企业之一,踏歌智行在去年完成了B+和B++两轮融资,累计于B轮融资中获取了近4亿元的投资。
而目前该领域中融资数额最高的希迪智驾,在去年一共完成了四轮融资。其中,前两轮融资超过了7亿元,后两轮尚未披露具体数据。
第三,则是致力于解决中端物流、货运等运输场景的自动驾驶卡车。
其代表之一,嬴彻科技在去年完成了B轮融资,由京东物流、IDG、斯道资本等著名投资机构领投,共计2.7亿美元。
已经完成IPO上市的图森未来,则是完成了三轮融资。除去前两轮尚未披露数据的融资,仅靠上市后公开发行的融资金额就高达13.51亿美元。
第四,也是近期较为热门的,由阿里和美团等互联网企业推动,针对末端快递、外卖等场景的无人配送。
尽管中通快递已经开始测试中端物流场景的无人运输车,但目前自动驾驶技术在物流场景的应用,主要还是以末端场景为主。刚刚成为独角兽的毫末智行便是其中代表之一,具体的融资数据在天眼查里也都清晰可见。
此外,由前百度自动驾驶团队成员创立的白犀牛,也在无人配送领域中有着较为活跃的身影。去年全年共完成了两轮融资,分别是线性资本领投的近千万美元,以及索道投资领投的5000万人民币。
只不过,和互联网企业惯用的竞争手段不同,还没有成为一片红海的自动驾驶,并不需要通过“烧融资”的方式挤走资金储备不足的竞争对手。大部分企业所获得的投资,都会使用到提升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和相关产业链的铺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