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富品质_【激辩】氢能和燃料电池三大疑问

近日,一场“氢能燃料电池线上微论坛”吸引了众多业内人士的参与和关注。在微论坛上,业内专家就氢能安全、燃料电池成本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一些专家的观点虽显尖锐,但却能引人思考。

氢能和燃料电池线上微论坛由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北京分院院长卢琛钰主持,与会者就“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氢安全”“氢成本”等议题展开讨论。

引进技术OR自主创新?

关于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的关系,很多年前在全国范围内已有过激烈的讨论,当时的主流观点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今天谈及氢燃料电池产业链的发展,我们依然需要回答这个问题。

不少专家认为,应该两条腿走路,目前要以引进技术为主,自主研发为辅,利用政府补贴的优势尽快缩小我们和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新研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TO齐志刚表示,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并不冲突,二者还会“互助互利”,都能起到加快氢能产业技术进步和商业化进程的作用。他反对技术上“闭关锁国”的保守心态,认为燃料电池企业不应回避来自全球同行的竞争,充分的竞争才能将落后者淘汰。卢琛钰和广东合即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平则强调,企业要做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重点是创新,我国的氢能产业一定要拥有自主的核心技术。氢璞创能北京氢璞创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欧阳洵也认为,只靠引进并不能保证长久,要掌握核心技术,可以与国外的材料、工艺以及零部件厂家合作,实现共赢。

那么,如何才能掌握燃料电池核心技术?国内燃料电池企业的人才大多来自研发机构,但研发的管理以及从研发到产品之间的过渡部分仍显薄弱,因此,欧阳洵建议企业研发管理文档化,规避对部分人才过度依赖所带来的弊端。北京海德利森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总监韩武林支招,在与外企合作或打交道的时候,企业要熟悉国外的产品、材料、进货渠道等,要与外企保持良好的关系,这样经过十年左右的沉淀,才能真正掌握核心技术。

掌握核心技术并不容易。上海攀业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董辉提供了一条更为现实、可行的路径——从引进的边缘技术追踪其核心技术,以尽量少的投入实现掌握核心技术这一目标。

如何让氢更安全?

韩武林将氢比喻成能源互联网的“路由器”和“转换器”,认为只要按照标准法规生产、储运和使用氢气,氢的安全就是可控和可保障的。此外,完善氢安全技术法规,本着安全的理念设计氢能设备,对氢能利用做风险评估,这样也可以降低和避免风险。

他透露,9月份,国家将在常州成立危化品储运装备信息专委会,氢气储运装置将实行信息化管理,届时,氢气瓶、氢气储罐、氢气场馆等都会处于云数据的管理之下,氢的安全将得到进一步的保障。

韩武林坦言,国内与日本、美国和欧盟相比,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是,缺少一个完善的、第三方独立的氢安全实验室。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高级工程师王刚曾从事燃料电池行业15年,他对此深有体会,在与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深刻意识到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角色的不可或缺。据了解,目前,我国燃料电池行业的认证还没有开始。

燃料电池的成本怎么降下来?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副主任李建秋教授在亿华通张家口首台氢燃料电池下线仪式上接受电池中国网采访时表示,世博会的时候,每台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的成本需800万元人民币,如今已经降到不足100万元人民币。然而,与锂电池相比,燃料电池产业链的成本依然高昂。

齐志刚自己算了一笔账,计算之后发现用谷电制氢还是有利润可赚,如果用废弃的光热或废弃的水热,利润会更高。但他不明白利润高的那个环在哪儿,高利润又是如何被“吃掉”的。齐志刚设想,如果将这个环节的利润分给储运氢、加氢站等环节,这些环节的利润增加了,蛋糕才能做大。王刚认为从理论上计算缺少足够的依据,他希望行业里能出现大量专业为燃料电池氢能源行业提供设备的公司,这样才能做大规模,收回前期的研发成本。四川亚联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业勤也持同样观点,他认为外围配套的设备和氢气的成本,有可能是制约整个行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如果氢气储运方面的成本能够进一步下降,行业会进一步向前发展。

氢能的特点应该是绿色、节能、低碳、经济,如果氢能只考虑成本,不考虑低碳绿色就失去意义,因此,有人论断,长远来看,大规模管道运输势在必行。

电池中国网认为,一个行业的发展有其自身逻辑和规律,任何对行业发展现状的不实描述,无论是过分夸大或是过分贬低,对行业的健康发展都是一种伤害。这些年,燃料电池在生产成本、电池技术以及市场开拓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要做到像锂电池现在一样成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0

抱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