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富信誉吗_30万造车大军 : 斥资3000亿的冒险实验
资本还在疯狂。当然,这发生在时下最为热门的造车行业,尤以新能源赛道为甚。
几组数据用来佐证,2011~2020年十年间,根据汽车工业协会统计的数据,新能源汽车销量从0.84万辆/年增长至 136.7万辆/年,除了2019年受补贴退坡影响,销量较2018年严重下滑以外,总体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 2022 年3月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891.5万辆,占汽车总量的2.90%。
▲图:汽车行业销量情况(制图:零态LT)
根据企查查发布的《2021年新能源汽车行业投融资数据报告》显示,2021年新能源汽车赛道融资事件数量共计239起,总额达3639亿元,仅宁德时代一家2021年披露的融资总额就超过582亿元,融资超过百亿人民币的共有9家,融资事件数量和总额均创下历史新高。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企业数量达到198家,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超过30万家。
▲图:新能源融资情况(制图:零态LT)
资本青睐,政策支持,市场争气,新能源汽车春风得意,造车入局名单不仅局限于造车新势力蔚小理,也包括比亚迪、长安、长城等传统车企玩家,前景是康庄大道,但过程也注定不会是坦途。
01
三足鼎立格局建成
在补贴政策取消前的疯狂购买期,是各大车企持续发力、抢占市场份额的关键时期。
2021年上海车展,华为造车正式官宣;小米也在近期加快自动驾驶布局脚步,随着以华为、小米为代表的科技企业正式入局新能源汽车,目前市场逐渐形成由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和科技企业构成的“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
传统车企
传统汽车转型以吉利、比亚迪等为代表。
在2021年财报中比亚迪表示,将坚持插电式混动和纯电动共同发展,“两条腿、齐步走”的战略定力和技术实力。2022年3月,比亚迪宣布停止燃油汽车的整车生产,彻底完成转型。吉利也在2021年成立极氪品牌,正式入局高端智能电动车市场。长城汽车的欧拉系列则另辟蹊径,开辟女性汽车新赛道,2022年更是有多款新车上市,产品呈现出高端化趋势。
▲图:传统车企销量情况(制图:零态LT)
传统车企具有布局早,生产规模大、过渡简单等优势。但传统车企转型问题也十分突出,相较于传统燃油车比拼“三大件”,新能源汽车更多拼的是三电系统,传统车企以往的造车经验在新能源汽车上,无法得以施展;另外在智能化方面一直是传统车企的弱项,大众汽车转型新能源,ID.4和ID.6惨淡销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转型成功一切好说,转型不成功,将极大削弱传统车企品牌影响力。
造车新势力
以蔚来、理想、小鹏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是新能源汽车市场中高端品牌代表。
造车新势力产品自进入市场之日起,就定位于新能源汽车的中高端,通过前期大力投入,产品现已获得用户认可,占据了相当市场份额。另外,常年属于造车新势力第二梯队的零跑汽车,上市了旗下第四款量产车——C01,预售仅开启四小时便收获20746辆订单,意味着一直主打性价比的零跑汽车,也开始冲击中高端市场。
造车新势力创始人多都有互联网背景,更善于利用互联网思维对自身产品特点进行渲染,为自身产品造势。在固有宣传手段上,造车新势力也是最早结合互联网“网红”模式的企业,制造热点和话题,达成裙带宣传效应,比如蔚来创始人李斌就多次在互联网上口出狂言,掀起油电对立情绪,“我简直就不明白,大家为什么还买燃油车,除了能闻点汽油味,还有什么好?听个响?”
▲图:造车新势力融资情况(制图:零态LT)
另外,作为高科技互联网车辆先驱,资金是决定造车新势力能否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不管是研发、生产还是销售,包括它的售后服务等等,都需要大量资金进行扶持,所以出色的销量成绩才能给予投资人信心以及自身发展的动力,从而在造车新势力领域可能造成几大哥吃肉,后面小弟汤都喝不着的局面。
虽然造车新势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市场份额相当,但多数只是通过代工和收购两种方式获得资质,这就导致这些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弱,整个四月,由于供应链断裂,蔚来、理想的销量近乎腰斩,还是蔚来,已经多次因为供应链而导致销量大跌。
而具有全域自主研发能力、同时也是垂直整合程度最高的新势力车企零跑汽车,因为建立了优质供应链,所以在整个4月受疫情影响甚小,一举冲上销量榜第一。
▲图:造车新势力4月销量排行(制图:零态LT)
科技企业
以华为、小米为代表的科技企业,长期耕耘于高科技领域,具有显著的科技研发优势。除了华为和小米,BAT及其他科技企业也通过不同形式入局,多为通过资源整合、自创品牌、设立工厂等方式与其它玩家同台竞技。比如腾讯参与投资了“洛轲汽车”;百度和吉利汽车合资成立了“集度汽车”;而“智己汽车”背后则站着阿里。
高科技企业入局新能源汽车领域较晚,但资金是它们最大的buff,凭借着强大的资金实力,它们能够在汽车相关领域放开手脚布局,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做很多技术研发储备。以小米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小米系资本已经在汽车产业链上投资约40家公司,涉及自动驾驶、车载芯片、动力电池等多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