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富系列_“新能源之城”如何书写新的故事?

因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再次成就了这些城市,而崭新的新能源标签,也让他们再一次拥抱未来。

眼前晃过一块广告牌,在夜幕斑驳的灯光下,只能零星识别到几个字,“哪里会是你的梦想之城?”

这种激励的鸡汤文字总会出现在生活的碎片里,有时我们也会把这当作偶尔的提醒,将城市融为自己梦想的一部分。

在大家还想没真正找到自己梦想之城之前,在争分夺秒的新能源汽车世界里,已然上演着“梦想之城”的大戏,各大车企背后的每一座城市,从过去谦逊低调的“隐形推手”逐渐演变为高调的向全国“广发英雄帖”,希望企业、人才、技术都向自己靠齐。

突然想起多年前去黑河试驾时,听闻的一句话,“黑河市市长常年不在黑河,勤劳又忙绿的拜访着各大车企,希望他们可以来黑河做冬季测试,以提高黑河在汽车行业的知名度.......”

如果过去默默发力算是一种谦虚,那当下实打实的明面较量才算真英雄的“格斗场”。因为新能源的发展,城市的力量无疑是为这个市场构筑了一个庞大的、有持续竞争力的体系。

所以近几年上海、合肥、深圳、广州、柳州......这些耳熟能详的城市名字,因为新能源汽车的繁荣发展,得到了更多的掌声。但掌声也并不全是勇气、希望和力量,暂时的激情得到的喝彩,往往也容易以悲剧结尾。

一家企业和一座城市

在最新的各大城市GDP排行中,名列前五的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抛开其他的产业经济,这五大城市中,近乎都是新能源汽车有着联系。

一座城市与企业的招商关系,往往很微妙,如同两个优质社会男女挑选对象一般,大家都喜欢找到可以旗鼓相当的那位,毕竟那样的博弈将会是一场充满智慧的资本游戏。

在上海,上汽集团、张江高科、阿里巴巴“组团”的智己汽车,新势力车企威马、哪吒、高合均落户上海为大本营,还有强势的特斯拉;而年轻的深圳,则是比亚迪、华为、腾讯的天下,坐拥全球第一的比亚迪,深圳该是众多城市心目中“永远的神”;而从前坐拥“花都”的广州拥有了更为年轻的小鹏汽车。

某种意义上,因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再次成就了这些城市,而崭新的新能源标签,也让他们再一次拥抱未来。

虽然合肥排在了各大城市GDP的21名,但丝毫不会影响其目前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位高权重的影响力。

在合肥,蔚来汽车的厚积薄发让合肥的GDP持续上扬,而科大讯飞、国轩高科的“左右护法”,一手智能互联,一手电池产业,合肥的这3家企业近乎“霸占”了当下新能源汽车产业连至关重要的“大件”。

三者合一,成为最为稳定的三角结构,也让合肥迅速爬升为同行眼中“最具慧眼”的新能源汽车城市,领投威马汽车的D轮融资,再投零跑汽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合肥扎根的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项目已经超50家。

从2019年合肥正式对蔚来进行密集的调研、评估算起至今短短的3年间,合肥成功跻身GDP万亿俱乐部,这里定有蔚来的一份力。就连李斌都曾眼泛泪光的表示过,“合肥扶持蔚来真的就是一场赌,看不到前路的时候,那种力量,那种让我们团队无比坚定要做好的力量.....”。

我相信这是李斌的肺腑之言,同时也深信,这样的可遇不可求,是一家企业和一座城市最美好的协作,这一点深圳与比亚迪也是一样。

如今说到深圳,还是那个“赚钱的摇篮”,过去40年里,深圳市的GDP从1.69亿元飙升至2.77万亿元,从华为到腾讯,从比亚迪到恒驰,无论来来往往间留下多少,但他们的开始之路都选择扎根在此。

在与北上广的竞赛里,深圳最有底气的因为拥有比亚迪。

对于深圳人民而言,比亚迪是融进血液里的,穿梭于城市的公交、出租、网约车几乎都是比亚迪;去过坪山的小伙伴,也一定感叹,那里就是比亚迪的王国。

在最新的数据显示中,深圳新能源汽车注册登记量为44.28万辆,占全市机动车总量的12.6%,保有量和占比均位居全国第一;在私家电动汽车呈倍数增长的同时,深圳也实现了公交车、出租车全面电动化。

也因为比亚迪的普及,让深圳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及认知最为深入的城市之一;深圳连续6年新能源电动物流车保有量位居全球第一;深圳运营纯电动巡游车数量位居全球第一。

不光有比亚迪,深圳还有腾讯。

互相成就,互相依偎

在11月3日举办的腾讯数字生态大会智能出行领域环节上,腾讯着力强调了“顺应智能汽车、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协同发展趋势,基于数字化技术,构建智慧交通出行一张网,实现“一图统览、一云共建,一码通行”,理由相信,这张富有智慧交通出行的网络已经在深圳布局。

而比亚迪作为一家车企,渐渐成为了这张网里的一个点甚至是一个面,他们互相成就,互相依偎,这样的城市氛围,在国内也是凤毛麟角的存在。

无疑,合肥和深圳是当下新能源汽车市场中最热门的城市代表。有人问,为什么它们可以如此出圈,而有些城市却只是“烟火”,归其原因还是地方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看法,能否果断出击、能否有效利用风口以及如何保持持久性。

合肥与深圳,这是两座走在平行线之上的典型,历经过辉煌、落魄、质疑,但也将在未来的时光里被重新书写。所以,哪才是真正的新能源之城?

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

2020全年,柳州新增新能源汽车31,918辆,汽车电动化率达9.5%,电动汽车出行率达30%;截至2020全年,柳州累计上牌新能源汽车8.29万辆;目前显示,柳州乘用车电动化率位于全国第一,柳州的充电设施有2.8万个,数量、密度超过了加油站。柳州还有12.7万平方米的停车面积,配备了10分钟充电圈,该地的新能源产业每年产值超千亿元。

可柳州新能源汽车过分单一的属性,也是其“柳州现象”无法大规模成功复制的原因之一。

作为广西第一大工业城市和最大工业基地,柳州工业经济总量约占广西总量的1/4。汽车产业作为柳州第一大支柱产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的50%,五菱旗下的微型车更是成为柳州城区乃至全国的一道风景线,但同时、这样的单一性和特殊性,也让柳州困在自己的围城里。

“柳州现象”可以保持多久,这不可预知。

如果用销量和市占比来衡量一座城市是否可以承担得起“新能源汽车之城”的称号,想必柳州定是当之无愧,但新能源汽车发展需要一条健全的生产、售后、服务系统。“柳州现象”背后虽也是对完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把控的敏感度,但微型车的过分普及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一家车企的品牌实力。

真正格斗场还没到来之时,哪怕是蔚来所处的合肥,还是比亚迪的深圳亦或是充满挑战的上海,在全新的汽车时代,除了销量之外,车企对于市场行业以及用户的理解,才是“永葆青春”的秘诀。

这个世上,没有绝对的“新能源之城”,毕竟记忆中的城市最后都会渐渐变了模样,但从起点到终点,还有很长的时间去书写无数个故事。

-END-

0

抱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