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富系列_垄断下的汽车零部件产业 失衡的供应链

  8月2日,江苏昆山开发区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汽车轮毂抛光车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爆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表面上看,昆山爆炸只是一个个例。但除了这次事故中所暴露出来的生产安全性问题外,另一点引起外界关注的是, 中国零部件企业,尤其是民营零部件企业的生存困境。随着中国车市竞争的加剧,再加上原材料成本的不断上涨,厂商的利润空间面临缩减。为了榨取最大利润,降低成本是厂商的必然选择,而供应链上的零部件企业则成了这种成本压力的主要承接者。在这一条供应链里,中国本土零部件企业均集中在链条的中下段,数量众多,但大部分规模较小、缺乏创新能力和长远的目光、整体水平参差不齐。相比持有核心技术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垄断地位的外资企业,本土企业要“往高走”亦是 困难重重。

  在经历了昆山事件和“反垄断风暴”之后,这种格局是否会迎来新一轮的洗牌,令人关注。

  在“反垄断”风暴笼罩下的中国汽车界,调查正迅速蔓延至产业链的上下游。

  8月8日,国家发改委宣布将对12家日本汽车零部件企业开出罚单。有业内人士指出,国家最终决定对这批占据垄断地位的零部件生产企业进行整顿,一方面是决心要对国内某些车型过高的“零整比”进行下调,另一方面也是意识到我国在零部件产业的整体水平较低,已经成为汽车产业链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

  而两周前发生在江苏昆山一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工厂的爆炸事故,也间接折射出了国内民营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困境。在时下竞争日趋激烈的中国车市,整车价格不断下探,致使整车厂在新车利润越来越少的情况下不断压缩零部件企业的生产成本,最终导致各种与零部件质量相关的问题频频出现。

  与此同时,在核心零部件技术仍被牢牢掌握在外资零部件企业手上的情况下,国内民营零部件企业面临的同质化竞争日趋白热化。与目前在中国市场上节节败退的自主品牌车企所面临的形势相似,如何通过加强自主研发,实现自主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的抱团取暖,或许才是中国汽车工业实现振兴的必由之路。

  成本重压下的竞争

  在2013年《美国汽车新闻》评选的全球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单中,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戴 卡”)是唯一跻身全球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单的中国企业,而日本企业有29家,美国与德国则分别有25家与21家入榜。实际上,这样的成绩对于中国零部件产 业来说并不是一个值得高兴的消息,因为这显然与中国这个“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身份和地位不符。

  8月2日,江苏昆山开发区一家工厂发生一起特大爆炸案,造成多名人员伤亡,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事故中的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荣”)正是中信戴卡的直接供应商,也是通用汽车的二级供应商,其核心业务是电镀铝合金轮毂。

0

抱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