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富系列_大风暴将至:一场汽车行业兼并重组狂潮山雨欲来?
中国有多少汽车企业?
到今年,中国将连续9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产销国。国家十三五规划年均增速初定为5%,即2020年达到3100万辆左右。虽然整体规模大,但我国汽车企业多、散、小特点明显。
2017年,纳入中汽协统计范畴的110家独立法人企业中,产销量超过200万辆的1家,100-200万辆的6家,10-50万辆34家,10万辆以下的69家:
204万辆:上汽大众
195万辆:一汽大众
190万辆:上汽通用
154万辆:上通五菱
126万辆:东风日产
120万辆:吉利汽车
103万辆:长安汽车
从地域分布看,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除青海省、西藏自治区的其他29个省区市都或多或少建立了汽车生产企业。中国内陆似乎大部分每个省都有一个自己的汽车主机厂(指国产品牌,合资不算):
湖北:二汽、神龙;江西:江铃、陆风、昌河;长春:一汽;广东:广汽、比亚迪;安徽:奇瑞、南汽、华菱、江淮;浙江:吉利、众泰;上海:上汽;北京:北汽;福建:东南汽车;海南:一汽海马汽车;重庆:长安汽车;四川:川汽、力帆;广西:上汽通用五菱汽车、东风柳汽;河北:长城、中兴;山东:北汽福田汽车、潍柴汽车。(同学们别拍我,有太多没统计进来)
中国需要这么多汽车厂吗?
如上所列,不知道德国日本有没有这么多汽车品牌,反正美国似乎有过,但后来通用福特各自收购兼并多年之后,北美差不多就剩三家: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克莱斯勒被fiat收购,属于美国的就两家,如今可以加上一个特斯拉。还是算三家。
日本呢,能想起来的:丰田、本田、斯巴鲁、马自达、铃木、三菱,似乎再没了。德国的挺多,但似乎也没有多达十几家的地步。法国,PSA大鱼吃小鱼,没小鱼了。意大利,fiat大鱼吃完小鱼了。印度,tata吃完小鱼了。
所以问题是可以成立的:
中国国产汽车厂数量太多是可以肯定了,为什么这么多?
是否国家在用纳税人的血汗钱养着众多没有盈利能力的废物主机厂?这里面是否不充分竞争的原因?如果主机厂不赚钱国家养它们做什么?
中国市场体量是否足够大到这么多主机厂都可以活下去?
纵观德美日汽车行业发展史,他们在发展初期也曾出现过“百家争鸣”。但最后做到强大的,莫过于人们耳熟能详的几大汽车集团。利润是决定生存空间的重要因素,中国汽车业暴力时代一去不复返,品质和产量成为获得更多利润的重要前提。
中国的汽车业在五年内会出现重大格局的改变。收购、被收购、破产等名词会大量出现在关于汽车行业的新闻里。
2020年会有部分整车厂开始出局,2022年会是中国汽车行业重要洗礼的一年,到2025年会稳定在6~10家汽车集团,它们各汽车集团的产销都会在200万辆以上,中国汽车行业步入正轨。
中国的汽车产业有多弱?
根据美国媒体发布的《2016全球百强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排行榜,中国仅有两个企业上榜,其中,延锋汽车内饰系统排名第26位,中信戴卡排名第83位,前者主营汽车内饰部件,后者是个卖铝合金轮毂的。发动机、变速箱、离合器等核心部件,中国依旧一片空白。
德国罗伯特·博世集团连续五年蝉联百强名单榜首!ABS、TCS、柴油共轨高压喷射系统、汽油缸内直喷系统等都是博世首创。毫不夸张得说,其核心产品即使是几年前的过时技术,在中国企业眼里一样是香饽饽。近期有消息称,博世第十代ESP已经进入量产阶段,小伙伴可以期待一下。
加拿大麦格纳国际今年力压大陆和电装位列亚军,这个企业是全球最多样化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主营包括外饰及内饰系统、电子及转向系统……在开展整车的设计和总装业务后,麦格纳国际完全有能力自己造一辆整车,这对目前任何一个汽车企业来说都是不可想象的。
第三名是德国大陆集团,它的座右铭是安全、舒适、驾驶体验,很明显是个倒腾“下半身”的企业。德国大陆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提到马牌轮胎,我想国内没人不认识。当然,跟轮子有关的部件,马牌都有涉猎,包括液压和电子制动系统(ESC, ABS, TCS), 以及电子悬挂系统。
上面我们也提到,本土汽车零件供应商目前在国内市场毫无地位,唯一排名较高的延锋汽车也只是靠后视镜、遮阳板这类走量的小部件撑着营收。核心部件方面,上汽、一汽、东风等国内知名汽车集团也基本依靠上述跨国企业在国内的分工厂供货。从消费者角度来看,也只有这些有百年底蕴的巨头才值得信赖,自主研发的产品无论是使用寿命还是可靠性都被吊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