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五总代理_优步自动驾驶致死案:硬件已看见,软件决定不反应

引起广泛关注的优步自动驾驶撞死人案,初步调查结果显示,自动驾驶车辆的感应系统识别了事故死者,但是软件“决定”不作反应。

当地时间5月8日,美国媒体The Information援引两名知情人士的消息称,美国约车软件企业优步科技公司(Uber,下称优步)判定,近日发生的优步自动驾驶车致死事故可能由软件故障导致:车辆传感器在事故发生前成功识别到了受害人,但软件系统“决定无需立即做出反应”。

不过,这是优步单方面做的内部调查。美国国家安全运输委员会(National Transportation Safety Board ,NTSB)与优步的联合调查仍在进行,官方的初步调查结果将在未来几周内公布。

美国国家安全运输委员会成员查验事故无人车损坏情况

软件内心OS:在我眼里,你可能就是个塑料袋

这起3月发生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优步自动驾驶汽车撞死行人事故再次引发了人们对自动驾驶安全性的大讨论。相较事故本身,更令人不安的是,优步的调查结果证明,自动驾驶车辆的软件系统出了问题。

优步自动驾驶汽车撞死行人事故发生前受害人影像记录

与许多自动驾驶汽车系统相同,优步设定其软件系统可以自动识别错误信息,包括路面上不会对驾驶造成影响的物体等,比如掠过路面的塑料袋。优步高层承认,这种设定会导致车辆对路面物体的延迟反应。

优步首款无人车工作原理:车顶高配LiDAR每秒可发射140万个激光信号,绘制车辆周围情况的3D地图。彩色摄像头可为3D地图上色,这样车辆就可识别信号灯变化。车辆前部,尾部和周围的LiDAR模快可识别视野盲区内的障碍物。20个摄像头可识别刹车车辆,行人及其他障碍物。车顶天线可通过GPS给自身定位。冷却系统确保车辆保持适宜温度。

本文开头提到的一位知情人士称,软件自动识别错误功能的设定有些过头了,以至于车辆的反应不够快。可以这样理解,在优步自动驾驶汽车上,人类赋予软件的“权限”过大,而软件却没有能力做出与“权限”匹配的判断。

事故发生瞬间,优步的软件可能真把推着自行车过马路的受害人识别成了一个塑料袋。

优步lidar系统呈现的车前影像

更安全or更舒适

那么问题来了,优步为什么要赋予软件“过大”的自动识别权限?

唯一的目的是让乘客更舒适。

可以想象,如果自动驾驶汽车在行驶途中,检测到小石子,纸片等完全不影响开车的物体,都保持距离或紧急刹车,以保安全,恐怕车上的人一路都要被颠晕了。因此,尽可能提高舒适性是优步放手让软件自动识别的直接原因。

相比之下,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自动驾驶汽车公司Waymo和通用汽车旗下自动驾驶部门Cruise Automation就不那么注重舒适性。

The Information称,乘坐过这两家公司车辆的人表示,“感受极差,经常会急刹车,即使前面没有影响开车的物体,车辆也会识别为‘有移动物体’经过,或者前方有危险,因此,时不时紧急制动”。显然,Waymo和Cruise Automation没有为提高舒适度,将安全性打折。

沃尔沃XC90和福特Fusion配置的安全警示传感器对比。涉事优步无人车沃尔沃XC90配置的安全警示传感器数量少于福特Fusion的传感器数量。该车曾用于优步无人车测试,去年开始,优步放弃使用这款车。福特Fusion配置包括,车辆侧身和尾部摄像头,车顶激光传感器, 前部摄像头,车辆前部、两翼和尾部的激光传感器。沃尔沃XC90配置包括,360度覆盖雷达, 前部摄像头,车顶激光感测器可对周围环境进行360度三围扫描,车辆侧身及尾部摄像头。

如何在安全性和舒适性间找到平衡,并非易事。

据美国媒体Recode报道,为保证安全,去年2月路测时,优步自动驾驶汽车上的安全员不得不每英里(约1.6公里)就接管一次车辆。另据纽约时报报道,直到今年3月,致死事故发生之前,优步还无法实现平均连续13英里(约21公里)完全无人驾驶。

该事故中本应在看到障碍物(或人)时及时接管车辆的安全员在事故发生时是否采取了措施?安全员对此事负多大责任?官方调查发布前,尚不可知。但优步在此前发布的公开书中称,这名员工仍在优步任职。

事故发生前车内安全员和受害人影像实时记录

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却是第一个被螃蟹咬的

自动驾驶路测,优步不是第一个,近年来自动驾驶汽车涉及的交通事故也不少。不过,自动驾驶导致路人死亡的,优步却是第一家。

优步自动驾驶致死事故发生后,亚利桑那州禁止其在该州测试自动驾驶汽车,优步同时暂停了在加州的自动驾驶汽车路测。随后,美国芯片制造商英伟达公司宣布在全球范围内暂停自动驾驶汽车测试。丰田也表示,将暂时停止在美国的自动驾驶汽车测试项目。

不过,大众、宝马和PSA等车企称,并不会因此改变自动驾驶项目。百度CEO李彦宏也明确表示,百度自动驾驶项目进程不受优步事件影响。

当然,自动驾驶技术的开发不会因一起致命事故停滞,但软件“决定无需作为”的调查结果证明,授权给软件做人命关天的决策,还需要更多条件。(完)

《电动汽车观察家》提供电动汽车行业的真实信息和诚恳意见,由电动汽车媒体界资深从业者邱锴俊原创。邱锴俊曾任第一电动网CEO和主编。

0

抱歉,评论已关闭!